本篇文章5866字,读完约15分钟

我们是1979年入学的高中。 1978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们中学有人考上了大学,我们去目送考上了大学的高中生。 他们坐公共汽车拿着行李上车,我们的师生们几乎被举起来,被鼓掌送走了。 我在农村长大。 我们认为农村的这些孩子终于可以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迅速发展和命运。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看到哪个考上大学的人被我们哄得“哇,太好了”,几乎坐上了公共汽车。 那时我们下定了决心。 我们也一定要去大学。

1988年在北京交通大学读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我们研究生有一家企业叫汇光科技企业,是研究生干的,当时全国大学没有几家。 我们从那时开始在中关村做什么? 积攒电脑。

要去中关村的大街和小巷,键盘在哪里,显示器在哪里,主板在哪里,主要机箱在哪里,我们把它储存起来后,根据顾客的要求,输入软件,那时是高科技。

毕业后我们在北京交往,我代表学校创办企业,是学校的。 那时,中关村这个创业大潮使人们兴奋,特别是在中关村的街道上走着。 那时,大家创业的力量,创业的时代也确实到来了。

另一个是邓小平南巡在1992年讲话,之后很多人进入了海里。 所以这两个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大时代,我认为我们应该下去,应该去海边创业。 所以,那时我们辞职了。 辞职时,学校还很引人注目。 结果,我在学校干得很好,所以必须养育你,所以老师也推荐,同学也推荐,但后来我们决定去海边了。 所以1997年我们成立了北京新联铁路集团,是神州高铁的前身。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我毕竟是北京交通大学,我们学的专业是机车制造,做机车。 我以为除了我们学到的知识,还有很多毕业生的资源和领域的资源,所以说我们依靠这个领域创业。

那个年代也是中国轨道交通刚刚开始的年代,所以我们企业的历史正好是中国轨道交通飞行的过程,到之后的高铁过程,时间正好重合。 创业时,我们还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铁路提供车辆、机车的各种修理试验系统和检查系统。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那时,我们制造的检查和运营这样的设备和系统,国有还有一个。 民间也才刚刚开始。 所以那时我们竞争的对象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事情。 遵循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特别是铁路这些大幅度高速化、一次高速化、每次高速化是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 但是,会给我们公司带来什么? 每次加快速度,我们的这些检查设定、试验设备、控制设备、我们建立的这些系统都必须有新的装备和系统。 所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每次大幅度加速的过程和我们铁路扩建的过程,我们提供的装备系统也在不断升级。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特别是我们国家从2004年开始建设高铁,建设了中国的高铁。 我们从2002年开始说“滚出去”。 海外的这些先进设备,从德国、欧洲到日本,看到他们当时的高铁都很震惊。 我们出去是因为我们中国也要坐高铁。

我认为我们应该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最好的应用程序。 我们到了欧洲,日本,我带着队伍去了。

高铁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需要高速稳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 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中国放眼世界。 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运输中的高铁系统。

日本的新干线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旅客运输的高速铁路系统,是世界高速铁路的先驱,1964年10月,第一条路线开通运行,作为“子弹列车”而闻名。 此后,法国于1981年建设了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 之后,由于高铁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国家开始建设高铁。 1991年德国投下ice城际快车的是德国最快级别的列车,也是德国铁路长途运输的旗舰产品。 】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当时我们特别去欧洲,去德国,那条高铁叫ice (本财经注:德语intercity-express,ice ),时速最高可以跑300,坐那辆车,人享受得很美。

上了那辆车后,我们觉得这辆车哪里都行,到厕所的扳手,我们拿着照相机拍摄,到那辆车辆的行驶部,感觉到了那个地方的特殊构造非常巧妙,某种数据性能是怎么显示的。 第一次去德国的时候,我们在2003年,坐那辆ice列车,那时还是胶卷,拍十几卷胶卷吧。 我们几乎沿着这辆车,从上面拍,从下面拍,从前面拍,从左边拍,总之看到好的就拍。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到了那个修理基地,我们看到后,哇,我想这才是现代化的车。 我们稍后去日本,去那条新干线。

车里很凉快,环境也很好,车速也很快,坐着很安静。 从东京到大坂,时间那么短,距离很快。 那时,我们感慨万千啊。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什么时候有我们自己的新干线,有德国ice?

春节也回老家。 我坐在我们的车里。 那时,我能听到车轮撞击轨道的声音。 “嘎吱,嘎吱,嘎吱”。 那时我们的轨道是25米的接头,每25米就会变成车轮和“嘎嘎”,所以这个速度很慢。 除了我们的车,那时还飘着各种各样的味道。 人太多了,有列车里的那种味道,我们叫列车的味道。 那是什么味道? 现在你说了我也能想起那个味道,好像尝起来了,但是那个味道确实不太好。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那时,我们中国至今没有想到我们的高铁能走到现在。 你觉得那时我们的高铁是怎么建的? 你不会做吗?

生产车辆是铁道部指定我们专业的车辆制造工厂,是国企做的。 工程有中国铁工、中国铁建。 我们在做什么呢修理车辆,做各种试验系统,检查系统,然后我们做点修理设备,另一条轨道怎么检查? 我们在做这些系统。 我们称之为运营维持系统。 这个系统民营公司从那时开始很多,第一这个参加了。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那时我们国家的国策是整体引进先进技术。

铁道部于2004年开始了时速200公里的140辆车辆的招标采购。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无重叠车辆招标。 世界上最好的四家高铁制造商、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对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 针对这次重要的招标,铁道部采用了被称为“战术买家”的集中采购战略,使外商形成了竞争态势。 西门子企业提出的3.9亿欧元的技术转让费破天荒地下降到8000万欧元,被称为现代国际商业谈判的古典。 】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高速列车生产的是铁总。 那么,我们的民营企业在做什么呢这些车辆维修设备、检查设备、试验系统包括清洗系统、轨道检查系统、供电检查系统。 我们开始和欧洲、日本制造这些系统的公司合作。 那时,我们的设备有代理人。 哪个设备确实是因为我们当时在中国没做过,有些设备的技术含量还很高。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那时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引进先进技术。 那时,我们建设了合资企业。 就像洗车一样,是和西班牙的合资企业。 有设备,有被称为代理的,有共同生产的,也有许可的。 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一个叫中德合作生产的商业模板。 那个是怎么授权的? 其中我们用各种手段将这些海外、日本、德国这样先进的东西引进了中国的高铁。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我们也有很多自主创新。 当时有很多设备。 你没能引进,我们又创新了很多东西。

所以现在回想起来。 我们在高铁上建立的系统和设备是遵循国家政策。 那时好像还没有说创新的话,现在我觉得很多设备都是创新的。

改革开放40年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直是中国技术产业缩小与外国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 容易引进,难以消化吸收。 消费了巨额的技术转移费用,最终只引进了产品,但恐怕不引进技术,只服从复制能力,没有开发创新能力。 中国高铁产业度过了这个难关,与新干线、法国tgv、德国ice一起加入了世界四大高铁公司,而且高铁运营距离世界第一,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那一年加入弟子学习技艺的“小子”成长为平等合作的“伙伴”。 】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我们比较快地介入了高铁运营维持设备的研发事业。 到2007年,我们的第一条高铁开通时,2007年4月18日,我们中国的高铁开通了。 我们开始引进这些设备。 那时也很振奋人心,那时也剥了一些皮。

怎么剥几张皮? 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高速列车清洗设备,我们制作后在现场应用,总是有洗不干净的地方。 我们潜入洗车的大刷子组下面穿上雨衣,去看这辆洗车的效果。 一边洗车,我们也在洗。 那水含有洗涤剂。 虽然是酸性的,碱性的,但是那件雨衣穿着也没用。 在那洗衣服的过程中,刷子组转了几百圈,雾弥漫。 但是,我们的人员,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都看,应该怎么改变? 我们在看洗衣服的效果。 那时照相机不能用,那时每天出来都是洗涤剂的味道,每个人回来洗澡都不干净。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车轴探伤,高铁车轴的。 因为这关系到最安全。 我们现场的工人可能还没有掌握这些先进技术。 我们没办法,为了让这些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一起,总是工作到半夜三点,我们在那里盯着,一起工作,探伤中出了很多问题,所以盯了三年。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我们最典型的是那个汽车修理基地,工期要求非常严格,给我们安装这个系统设备的时间很少。 那项工程完成一米,我们的设备推进一米。 正好碰到北方的大风,仓库没有门,还在建设中。

我也在现场,我们那时脸冻黑了。 那时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说白加黑,5+2,那时我们没有白加黑,也没有黑。 没有黑白的事。 黑天和白天一样。 说是5+2,没有星期天也没有星期六。 家人看到了奢侈的事情,那时我们真的跟着铁总的建设。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我们国家的政策在这里又提出来了,我们要制造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这样的设备。 我们提供的这些系统和装备如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 那时我们加大了自己的创新力度,研发力度。

到了后期逐渐为高铁修理的这些系统、检查、装备,都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我们自己制造,完全实现了自主的知识产权。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批准了近600项专利,包括发明,包括实际进行的,软件注册权也有数百项。

几年后,现在我们自己的高铁知识产权系统形成了。

之后,我们整个国家被称为再创新,由于许多再创新,我们的高铁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其实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在高铁这个地方继承了。

许多装备现在在世界上我们是领先的。 以前我们看德国人,看日本人,他们来这里的时候,我大约七年前左右,我们中国和海外说得最多的是“中国高铁的知识产权是谁? ”。 德国人,日本人说你这个东西,你的技术比我落后。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现在我们可以说我们再次包括我们原来的这些伙伴,欧洲,日本的美国,他们现在在看我们的东西。 我们从他们的话中感觉到他们打心底里,你们确实做得比我们好。 为了什么? 我们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自己开发创造的。

我们创业的时候是纯粹的民营企业。 这个纯粹的民营企业到现在为止,我们快速发展的道路,其实现在,关于国家的政策体系,现在想想真的是继承了。

我们国家也相继发表了对民营企业的一点点支持力、支持政策。 从不同的时间段来看,在不同的时刻,我们整理了国家公布的民营企业支持文件,包括法律、宪法中的一点保护和定位,包括中央文件中提出的民营企业支持文件,包括当前国家科技体系对民营创新的支持力度。 现在我们去国家科学技术部,去省市科学委员会,向经信委员会申请立项,民营公司和国有公司一样。 我认为民营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和经济主力军的过程,在政策上从几个地方开始定位,从几个地方得到支持,一直到今天。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从刚创业的时候开始,我们国家就有支持政策。 那时,就像中关村提出的“瞪羚公司”,“瞪羚公司”,你的贷款,中关村可以保证。 届时,从税收中认证你为高科技公司,减免所得税。 我们这几个创新的项目,给你一点补助金。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被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的“哥特巴赫猜想”。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当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瞪羚计划》。

“瞪羚”是善于跳跃和跑步的瞪羚,在业界一般把高成长的中小企业称为“瞪羚公司”。 “瞪羚公司”是成长性好、有飞跃快速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公司的通称。 一个地区的“瞪羚公司”越多,说明该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之后,在迅速的发展中,我们国家从银行系统提交了文件,对民营公司有特别的贷款支持。 由于民营企业的优势,至今没有多少资产可以抵押。 所以,其实中国民营公司的迅速发展过程真的和国家对整个民营产业的一点政策计划是一致的。 我们国家对民营公司的领导和认可是分不开的。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其实现在国家在不同阶段,似乎在领导这项政策,以更好的方式迅速发展民营企业。 然后,我们国家也发表了一点对民营公司的保护政策。 最近,在法律上,我们这次的《宪法》包括一些典型事件重新整理,最高检查还包括在事件中如何保护民营公司。 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不规范的行为,现在如何认定,实际上表明了改革开放中国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受益者。 你看我们的资本市场,我们现在是主板上市公司。 我们从去年开始上市的这些事业。 其实,整个国家对资本市场的开放过程是我们民营企业沿着这个资本市场的路径,我们神州高铁到目前为止,其实是我们国家沿着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国家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一点框架。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改革开放这40年,其实是我的体验,从国家的战术计划、国家的产业计划、向民营公司的迅速发展计划,还是成功了。 如果国家这样的系列政策计划不成功,中国民营公司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就业占这么高的比例,税收占这么高的比例,科技创新不占这么高的比例。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没有快速发展高铁计划的国家,我们建设了这样一条世界领先的高铁,如果国家不是从产业做的话,我们的企业也就没有今天。 中关村给我们的政策支援力也很大。

管理层在一起,我和大家说话,感谢。 你感谢什么? 必须感谢铁道部,感谢铁总。 这么多年来我们这样的公司发展迅速,可以给你这样包容的政策。 第二个感谢是什么我说我感谢这个时代。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环境,我们这样的公司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很多人抱怨说你这个国家的政策不好,那个政策怎么样? 确实当时的政策做得不那么好,反过来想想。 你结合中国的快速发展过程,你从一个计划经济,特别是经过这40年,你到今天,你还是40年呢。 你是老牌欧美的100年,200年(比较),人们是完整的体系,和中国相比,我觉得本身有点不同。 我当然能理解那种心情。 我们认为这样的政策、法律和道路更完整。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栏目介绍

“亲历改革——中国经济50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与本财经的合作项目,目的是记录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和证人,采访对象包括吴敬琏、杨伟民、樊纲、吴晓灵等著名经济学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1998年6月在北京共同成立的非正式、公益性学术组织,由刘鹤、吴敬琏、杨伟民、周小川、易纲、楼继伟等50位经济界官员、著名经济学家组成。

【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照相机队:郑伟仇泽程汪海涵张成王雨昕

后期编辑:郑伟仇泽程汪海涵张成

采访编辑:刘丽丽

运营编辑:谢长杉

页面设计:祁莉

标题:【财讯】亲历改革:王志全回忆录

地址:http://www.5xnr.com/teqsy/1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