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1字,读完约4分钟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3.1%,但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个人探索学习互联网技能,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技能。研究结果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仍然重视不够,现有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和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是他们在网络中游泳的“通行证”。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网络素养是人们对网络世界中的信息、事件和情境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包括信息分析和评价能力、印象管理能力、道德认知和行动能力、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内涵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和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一是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个人能力,实现“赋权”与“赋权”的有机结合。从我国未成年人的个体属性来看,年龄、学习能力和网络使用自我效能感对其网络素养有显著影响。例如,目前使用在线渠道和资源进行学习在未成年人中更为普遍。一些中小学使用在线课程作为课外辅导的主要工具,一些家庭作业需要在线完成。因此,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至关重要。未成年人应该安全、文明、健康地使用互联网。加强自我管理,尤其是注意力管理,是核心。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指导手册和干预技术应按年龄组进行汇编,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网络素养。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第二,重点应该是加强学校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并为网络扫盲教育建立一个系统和连贯的综合课程。根据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不同的网络素养教育内容可以分阶段整合到不同的年级和学科中。目前,未成年人通过学校学习网络技能的比例明显较低。建议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按年级分为四个阶段:幼儿园-小学三年级主要侧重于对网络的初步接触和理解;4-6年级开始指导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个人信息保护方法;7-9年级侧重于形成对网络的全面理解,学习信息共享和在线交流的社会规范,提高识别网络信息和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10-12年级侧重于学习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和社交媒体压力。通过详细的阶段划分,网络素养教育的不同内容将逐步落实到完整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中。此外,应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增加网络素养模块,并编写教师网络素养教育指导手册,以使中小学教师掌握网络素养教育的最新概念和方法。要充分发挥社会课堂育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入学、社团等社会媒体活动,鼓励未成年人参与、交流、拓展媒体体验和社会实践,使网络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生动结合。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第三,家长应以身作则,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辅助功能。家长应该首先向孩子展示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并尽量少用电子产品,这样电子设备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对于孩子的网络行为,父母应该“适度”干预,比如与孩子讨论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父母应该注意“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建立与孩子平等讨论和分享的良好习惯,通过孩子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交流,了解他们对网络使用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以便提供后续指导。建设网络素养家长课堂,开设家长网络素养教育培训课程,组织在线网络素养教育讲座和研讨会,编写家长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和教学手册,如编写《数字时代家长行动指南》。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第四,凝聚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为全体教育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经验,尽快正式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规,明确政府、社会和学校教育的法律义务和具体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其网络素养。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未成年人网络扫盲工程,推进绿色网格健康计划实施,应对不良网络信息,提供热线咨询、指导、评估和预警服务。完善和规范各地未成年人网络扫盲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制定数字时代全民网络素养教育规划和行动计划,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提升网络素养的良好氛围。(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教育新闻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责任:叶壮

标题:完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地址:http://www.5xnr.com/teqjy/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