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3字,读完约5分钟

“我读过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他一生都在印度学习瑜伽和冥想。”有人认为这给他带来了很多创新的灵感和坚持。”

昨天,李克强总理在印度《印度报》和《觉醒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谈到了他个人对印度的“浓厚兴趣”、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印关系的未来前景。

同一天,李克强前往甘地的墓前敬献了花圈,并留下了题词:“深化仁爱之心,铸造伟大的灵魂。”

据媒体描述,李克强还用英语与印度媒体互动。据报道,他告诉媒体,他很高兴看到当时的印度报纸把自己的访问作为大标题。他还跟记者开玩笑说:“这会成为你们报纸的头条吗?”记者说:“是的。”李克强幽默地回答:“那就再拿一次。”

处理边界问题的理性成熟

李克强回忆了中印历史上的交往。中国金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天竺的达摩祖先都为两国古代的宗教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接着谈到了他对印度的理解。“我从小就对印度感兴趣。我读过印度诗人泰戈尔令人难忘的诗歌和深刻的哲学观点,我被他与中国文坛巨匠的深厚友谊所感动。我曾就读的北京大学有一位接触较多的中国梵天大师。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古代印度文化,并获得了“印度公民荣誉奖”“回想27年前我访问印度时,温暖的阳光、绚丽的色彩、绚丽的艺术和勤劳智慧的人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李克强接着谈到了现代印度的“亮点”。“据我所知,印度正在进入21世纪创新和发展的快车道。被称为“南亚硅谷”的班加罗尔,聚集了印度约三分之一的it人才,不仅是印度科技信息的中心,也是亚洲软件服务业的重要重镇。制造业也有所发展,例如,塔塔汽车跻身世界五大商用车之列,塔塔全球饮料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品牌茶叶公司。我读过美国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他在去世前去了印度学习瑜伽和冥想。有人认为这给他带来了很多创新的灵感和坚持。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背包客带着探索的心来到印度,享受丰富的文化,寻找历史的足迹。”

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作为亚洲的两个邻国,中国和印度是天造地设的,历史注定我们最终会走到一起。”他指出,“今天,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更加有力。”

但是,李克强承认,“不可否认,中印两国也有一些历史遗留的未解决的问题。然而,大国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宽广的胸怀,这是中印友好共处的基础。近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双方逐渐找到了维护边界争议地区和平的办法,一种理性和成熟的心态正在形成。”

努力承担国际责任

在谈到边界问题后,李克强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立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追求和平的大国。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对别人做”,并重视“相信诚信,做好邻居”。与过去相比,中国取得了进步,但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未来强大,中国也绝不会犯“强国必居天下”的错误。因为我们遭受了欺凌和战争,我们不能让悲剧重演。”

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要管理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面对‘打开大门的七样东西:米、油、盐、酱和醋茶’。归根结底,我们必须解决人民生活和其他人最关心的问题。”他接着谈到了当前中国政府将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民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希望国家稳定繁荣。”

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做好这些事情,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并不容易。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与邻国和睦相处,在世界上结交许多朋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理念和行动。”李克强强调,“中国的快速发展有赖于自身的不断改革,也得益于坚持对外合作。”在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是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国是当前国际秩序和体系的受益者和捍卫者,愿与印度等国一道,推动国际体系改革。中国将努力承担与其国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并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它还希望世界以和平的态度看待中国。”一直以来,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影响甚至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根据分析,李克强的声明旨在缓解这种担忧。

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最后,李克强将中印关系与亚洲世纪联系起来。“世界期望亚洲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这与中国和印度的“两匹马”密不可分;亚洲要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柱,需要中印两国的共同努力。没有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和谐和共同发展,就不会有人们所期待的亚洲世纪。亚洲展望中国和印度的未来,中国和印度携手进入这两个主要市场是亚洲的财富,也是世界的祝福。中国的发展是印度的机遇,印度的发展也是中国的机遇。”

标题:李克强在印媒撰文: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和体系维护者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