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5字,读完约6分钟

本报记者徐艳若北京报道

3月18日下午,当CICC投资银行行长王庆辞职的消息刚刚传开时,似乎很难相信。

"目前,公司还没有收到王庆离职的正式通知."3月18日晚,CICC负责人坦率地告诉记者。

不过,记者仍从多个渠道证实,王庆已正式离职,他的下一站将是加入国内阳光私募排名第一的上海重阳投资。

2011年7月,调任CICC担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经济学家的王庆(音译)问,为什么他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又离职了?

"对于王庆的离职,也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3月19日,一位与王庆关系密切的知情人士向记者承认,也许CICC目前的形势与王庆的未来计划不一致。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摩根士丹利股权的退出,CICC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衰退”的周期。曾经令CICC引以为豪的研究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遭受了人才流失的痛苦和市场调整带来的“痛苦”。

事实上,就在王庆证实自己将离职并转投私募基金之前,包括徐小庆、赵晓光和于今在内的几位CICC最顶尖的分析师已经悄悄决定了自己的离职时间。除了上述离开公司的消息外,还有CICC的业绩,近两年来业绩逐年大幅下滑。

不管你喜不喜欢,CICC正遭受着自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唱衰”危机,但曾经被称为中国投行业务“三驾马车”——CICC、中信和银河,只有中信证券(600030)(600030.sh)可以独自扛起大旗。

国有企业中的金钟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CICC的内部管理环境。这种神秘感不仅源于其“特殊”的背景,还源于其强硬而有效的工作作风和低调的态度。

然而,这种“特殊”的背景优势也给CICC蒙上了一层“纯粹在体制内”的面纱,尤其是在2010年底所有外国股票都被撤回之后。

“更多的是‘国有企业的官僚’,而不是‘市场的锐利’。”在谈到CICC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时,一位在2012年底前离开CICC的人士告诉记者,“CICC应该调整思路,但这种调整对于CICC内部复杂的组织结构来说非常困难。”

或许,今天的中正正滑向过去击败银河证券的那一步。

当时,在中国拥有最大业务部门资产的银河证券(Galaxy Securities)一度备受瞩目。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思维使得这种“巨无霸”难以适应近年来日益市场化的行业特点。再加上复杂的人事斗争,曾经在南方创造了国鑫证券奇迹的资本巨头胡冠金重现了100天内破灭的“银河梦”。

“银河证券与其他国有企业相似,在这里混很好。”2010年,银河证券将上任仅100天的总经理胡冠金送走后,一位内部员工曾告诉记者。

今天,同样的尴尬也降临在CICC身上。

“中国黄金越来越像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这里混很好。”一名离开CICC的员工在今年早些时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或许,对于曾经在外资银行工作过的王庆来说,很难适应这个“国有企业”。

据公开消息,王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担任经济学家超过6年,负责分析亚洲、东欧甚至中东地区成员国的经济形势,并参与了基金组织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多次高层政策磋商。此后,他一直担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和战略分析主管,以及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2011年7月,王庆加入CICC,主管投资银行业务。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个时候,随着CICC投行部门前负责人丁伟的离职,内部结构变得极其复杂。

自2002年以来,他已正式加入CICC。负责投资银行业务的丁伟是CICC投资银行业务全盛时期的主要英雄之一。在他正式要求辞职后,江和黄,两位前国家副主席,接管了的工作。

2011年7月,随着王庆的加入,意味着原本负责CICC投行业务的丁伟突然迎来了三位负责人,他们都是同时担任CICC的董事总经理。

“虽然三者有各自的分工,但不可避免地会有交集,许多工作肯定会有更多的问题。”一位与CICC关系密切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报道称,CICC希望提拔三人之一负责投行业务,而加入CICC仅一年多的王庆似乎获胜的可能性最小。

“加盟之前,面对CICC强大的平台优势和声誉,CICC的实际情况与王庆之前的想象有差距。”上述知情人士向王庆表示。

"当然,王庆离开有很多原因."上述知情人士补充称,上海重阳作为中国最大的阳光私募,正好可以给王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据记者了解,王庆将回到他的银行后转投崇阳投资,主要负责崇阳投资的研究业务。

金钟之痛

王庆不会是CICC的最后一任总经理。显然,像徐小庆这样的一群人,不会成为CICC的最后一个金牌分析师。

在过去的几年里,CICC的尴尬还在继续。

据相关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的6年间,CICC的净利润从12.43亿元逐年下降到3.03亿元,但是到了2012年,如果没有“PICC H股ipo”融资项目的支持,CICC投资银行的脸面就没了。

“未来几年,ipo市场仍将是中小企业项目的天下。对于习惯于做CICC等中央企业ipo项目的券商来说,储备资源极其有限。如果你下一个订单,你就会少一个订单。如果CICC不转变,它将无法持续。”早在2011年初,北京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就向记者指出。

事实也证明他说的是真的。

此时此刻,CICC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关注中小规模的ipo项目。然而,除了项目储备所需的时间较长之外,其在中小项目中的优势远远不及已经在中小市场赢得声誉的国鑫、平安等券商。

外部困境难以解决,内部问题也层出不穷。

“企业规模较大后,管理体系跟不上规模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CICC的平台优势,大量高端人才被引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触发了内部人才。整合问题已成为他们人才流失的内在原因。”

2013年初,曾经因类似原因而衰落的银河证券,经过近一两年的探索和调整,已经逐渐走出了过去的低谷,即将正式赴港上市,准备依托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重振昔日的辉煌。

那么,汇金旗下的CICC将如何面对历史上最大的“唱衰”危机?答案只能等待。

标题:王庆转身私募成定局 中金“屋漏”再逢“连夜雨”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