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1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王海平从南京报道

3月18日18点58分,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在家中去世,享年85岁。这是他辞去“领导职务”整整10年后的事了。

"这位老秘书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这片土地。"18日晚,华西村委会的一名成员与本报记者通了一个简短的电话。与此同时,他几次窒息。“前几天,老书记从上海回来,叫我们开会学习贯彻中央‘两会’精神,特别是深入学习总书记、李总理的讲话。”

吴仁宝的死因是肺癌。据我们的报纸报道,吴仁宝在多年前的例行体检中被发现患有肺癌,但目前已进入晚期。但是,他的家人没有通知他这个结果,只是提醒他注意休息。

江苏省委对吴仁宝的逝世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党员、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开拓者和杰出领袖。”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是苏南模式的农民代表之一,他见证了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在苏南经济研究中,叶是为数不多的能与交流并使用方言的学者之一。

以吴仁宝为首的花溪村,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农业大村”、“以粮为纲”的国家典范。吴仁宝也是“陈永贵式”的干部。他当了近50年的村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奇迹。

花溪村是由人民公社体制变异而来的另一种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它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并受到了历届中央领导的视察。在后期,它演变成代表生产力发展的私营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然而,这种“财产共享”的集体经济自始至终都存在争议。其内部分配制度的诸多约束、兼并后相邻村庄土地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都被搁置至今。

几十年来,吴仁宝一直保持着“农村基层政权的领导者和乡镇企业家”的双重角色。他穿梭于政界、商界和农村农民之间,但他并没有“一直走到最后”。他早年经营的“五金加工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胚胎和萌芽,创造了后来的苏南模式。

1996年,花溪村工业经济总量超过20亿元,销售收入18.9亿元。利税为2.2亿元。村民的房子是别墅,30%的村民家庭拥有汽车,家庭存款超过6位数,这是“小康”的典型例子,“农村贫困”的概念从此一去不复返。

在吴仁宝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期间,记者在南京与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他对晚年讨论的一些事情(建造金牛座、建造高楼等)做出了回应。)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只要农民能致富,这条路就是正确的。

事实上,在任何场合,吴仁宝的“吴仁宝式”经典语录总能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各种“深刻的真理”。“不管有什么问题,老书记都能讲真话和事实”,一位听过吴仁宝报道的官员告诉本报。

叶多次到花溪村调研。"吴老书记留下的印象太多太深了."叶说,一直站在无数光环和荣誉之下,这是值得钦佩的。

有一次对叶说:“我是村支书,没有年龄限制,也不退休。”吴仁宝结合了东方农民的大智慧(601519)和灵性,善于学习,代表了“苏南农民见问题”的象征样。

但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吴仁宝逐渐淡出领导岗位。2003年,吴仁宝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担任花溪村党委书记。华西村的发展变得“复杂”。,叶认为:“因为华西村走了这条路,所以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能做到那样”

换句话说,华西村过去10年的发展不能用西方古典经济学来分析,只能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2011年,当有人想“脱离”西部“大集体”时,江苏省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倒退”理论。

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告诉记者:“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倒退,但不是计划经济的倒退。”田在比较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财经作家认为,近代中国私营企业的源头是华西村式的农村基层政权及其所属的集体经济企业,另一个源头是鲁式的工厂化个体户企业。

当1990年市场经济再次深化时,“企业产权”的归属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吴仁宝和他领导的华西村从未完全掀开“集体经济”的外衣,“财产分享”仍然是它的概念,尽管华西村集团公司及其许多后代是在股份制模式下轮流建立和改革的。

事实上,江苏华西村的研究人员很多,但几乎都认为在过去10年的华西村发展中,“中国第一村”的提法被淡化了,其战略决策仍由“幕后退隐”的吴仁宝“最终决定”。

“你不能要求吴仁宝和花溪村永远贡献样本和探索。毕竟,这只是一个村庄,虽然它是一个大的,叶克林说。

然而,江苏省一位官员18日晚告诉记者,中共十八大和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将为花溪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道路。

标题:告别吴仁宝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