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0字,读完约8分钟

李晓阳,生于1982年,现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2011年,他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担任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和美国国家统计局的研究顾问。专注于并购、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产业组织等研究领域。为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教授高级企业融资和并购课程。

■《青年经济学家》选择系列报告第24号

李晓阳

自我定位的“应用经济学家”

李姣出生于1982年,30多年来一直是男性。在长江商学院的网站上,与其他十位“经济学教授”相比,李晓阳“个人主页”上的照片显得格外年轻。

因此,即使他穿着全套西装,谈论着严肃的经济话题,李晓阳仍然保持着一个普通的80后青年的样子,没有拖拖拉拉,也没有长篇大论。除了在长江商学院担任财经助理教授外,李晓阳还在国家统计局担任调查员。擅长基于数据的调查和分析。

李晓阳将自己定位为“应用经济学家”,热衷于谈论实战和案例研究。当涉及到他专业领域的特定话题时,他说得很快,几乎很难打断。然而,李晓阳认为他不擅长解释大问题,也不愿意去解释它们。

“我认为经济学家的底线是知道他们知道什么,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李晓阳说:“在美国,经济学家通常只关注一个小领域。微观经济学家不谈论宏观事物,也不经常出版书籍并卖给普通读者。但是在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什么都敢说,似乎什么都知道。这是我不同意的。”

基于这种“什么也不说”的自我克制,李晓阳的讲话总是切合实际的。用李晓阳的话说,这是“不要随意越界”。但他也认为“不跨越国界”并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学家的角色。“经济学家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研究实际的经济问题,比如我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与现实密切相关,而不是躲在一个地方制造理论和建立模型。”

■相同的问题和答案

2013年,中国经济“谨慎乐观”

新京报:你最尊重中国的哪些经济学家?

李晓阳:林毅夫先生,他有学者的严谨和“知其所知,不知其所不知”的学术精神。

新京报:如何判断2013年中国的经济形势?

李晓阳:我的判断是“谨慎乐观”。从2009年到2012年,国家一直在注资,大多数企业都扩大了产能,现在是时候偿还从地方政府平台借入的大量资金了。这一轮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似乎药物被过度使用了。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在未来仍将是悲观的,表面的经济增长率在未来几年仍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然而,人们对如何消化过剩产能、提高整体经济质量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偿还贷款存在疑虑。就整体增长率而言,我预测“保证7”将是好的,“保证8”将是困难的。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新京报:你认为未来10年哪个行业有投资前景?

李晓阳:财富管理。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会增加,中产阶级的数量将会迅速增加。他们的财富将如何管理?因此,这方面的需求会很大;其次,财富管理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未来海外人才的不断丰富将使这一产业得到极大发展。

■核心观点

总的来说,政府不应该害怕一些银行会破产。表现不佳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被优势银行收购,这是一种良性现象。作为一家商业银行,我们不能认为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别可以长期吃下去。我们要积极发展增值服务,发挥“中间商”的作用。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

新京报:在中国的诸多改革问题中,你最关心哪一个?为什么?

李晓阳: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在中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因为利率决定了资本的价格,价格必须由市场来调节,从而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资本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这一改革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整个经济改革的成败。我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前提,必须在人民币国际化之前完成。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新京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在哪里?

李晓阳: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其次,有利于培育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例如,有争议的商业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区别。中国商业银行80%的收入来自存贷款差额,但这是由央行决定的,这一政策不利于培育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认为,占银行收入来源10%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方向,如咨询、担保等增值服务。通过利率市场化,我们可以终结吃、存、贷之间的历史差异,迫使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培育真正走向市场、服务市场的金融机构。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新京报:去年,央行放开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你对下一次改革有什么预测?

李晓阳:我想下一步将是放开范围。例如,它过去上升了10%,但国家拥有最终决定权。真正的“市场化”应该是银行说我想浮动多少,或者我根据市场需求和条件自己决定。央行有许多政策工具来监管资本市场,但直接决定利率是不科学的,不能一概定在10%或20%。

未来三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一个大动作。从目前的趋势分析,这一改革一直在推进,各方面的声音都很高。此外,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行了六七年,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其他产品,如国债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已经完全由市场监管和控制。所有条件都成熟了。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几乎消失了,改革红利必须到来。预计2013年将出现进一步的乐观政策。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利率市场化可以先试点后放开

新京报:你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李晓阳: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试点项目来观察效果,然后根据情况逐步放开。现在,在总的方向上,央行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放松对中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控制,让市场来决定大额存款的长期利率,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积极信号。但除此之外,中大型存款的短期利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浮动的空空间和自由度应该更大。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再次,政府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市场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选择一些做得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商业银行作为试点,让它们拿出方案来看看能否成功。试点银行可以通过选择行业来尝试,比如扩大某个行业的利率波动。

新京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计划,而不是一个试点项目。

李晓阳:我们应该尊重自下而上的市场意愿。在中国,央行目前的角色非常模糊,缺乏独立设定价格水平的权利,这涉及到政策层面和政治改革,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没有人能预测利率市场化改革何时会是最成熟和有利的时机,也没有人知道所有配套设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何时会全部完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试点和渐进改革,应该是最好的过河方式。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李晓阳:许多中小银行担心,如果它们赖以生存的利差消失,它们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这种风险的确不可避免。总的来说,我认为国家不应该害怕一些银行会破产。表现不佳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被优势银行收购,这是一种良性现象。作为一家商业银行,我们不能认为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别可以长期吃下去。我们要积极发展增值服务,发挥“中间商”的作用。

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但在支持政策方面,政府也应该为中小银行的改革提供信心。例如,美国有一个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如果银行存款少于10万美元,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支付破产费用。我国缺乏这种担保机制,普通人一般不需要选择银行,因为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引入存款保险制度。

并购应该由市场主导

新京报:并购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晓阳:这又回到了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将导致生产效率下降,这将不可避免地淘汰一些中小企业和落后的国有企业。但是,大多数时候,被淘汰的企业只是经营状况有问题,企业本身有一定的基础,包括工厂和工人。此时,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作用。上一页12下一页

标题:李晓阳:金融改革应尊重市场意愿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