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23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歌剧新剧数量的增加与市场预期的不尽人意之间的反差逐渐引起了歌剧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新版本的昆曲《浮生六记》却因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而备受关注和赞誉,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该剧改编自清代苏州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由苏州郑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是苏州姑苏区人民政府与苏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合作创作的“戏剧+”创新文化项目。自2018年农历七月初一亮相以来,它已经演出了100多场。其传播策略基于国际视角,主要体现在“引进”和“走出去”两个维度。

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为了在国内外发展和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该剧在主题选择和呈现上独树一帜。在剧中,沈父和云娘是表亲。因为一碗粥,他们结了婚,住在苏州的沧浪亭,像烟花和神仙一样诗意地生活。苏州的沧浪亭、虎丘、醋岸巷、洞庭寺、苍米巷、万年桥和太湖都留下了足迹。去一个真实的地方寻找几百年前发生的真实故事是这部戏的一大吸引力。同时,这部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戏剧与昆曲中常见的才子佳人传说完全不同。它不仅不同于《牡丹亭》,它充满了情感,让众神哭泣,也不同于《长生殿》,它被皇权和国家所憎恨。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一个人,一生一个人”。然而,这并不寻常。在封建社会,女人的门是不开的,两扇门也是不开的,沈父鼓励他的妻子打扮成一个男人,和她一起出去看灯光,灯光在中国戏曲中很少见到的有现代灯光的小地方闪烁。“世世代代做夫妻”以“无头爱夫妻”的悲剧告终。它看起来平静而轻松,但实际上它包含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因素。此外,自1935年林语堂的英文译本出版以来,《浮生六记》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丹麦语、瑞典语、日本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译者和翻译作品在西方世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他们吸引外国观众和打开国际渠道的重要前提。

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昆曲《浮生六记》的园林版本在故事发生的地方之一和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阁上演。在这部戏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园林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双重遗产”极大地增强了该剧的文化内涵。表演不是固定在花园里的一个场景,而是让观众随着角色的情节一步一步地移动。这种沉浸式体验与静坐剧场的表演完全不同,静坐剧场让观众的替代感和参与感倍增。此外,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还针对不同的天气条件设计了晴天版和雨天版,为不同的观众需求量身定制了套餐版,并陆续在场馆外开展策划会议、讲故事会、欣赏会、苏式生活展览、儿童体验营等主题活动。,进而发展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线的旅游线路表演和系列文化创作,将戏曲、文化创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多渠道的推广模式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

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作为一部即将诞生的新剧,主要创作团队从创作之初就十分注重其“国际风格”的培养。看国内的歌剧表演,很少有人在现场有英文字幕。即使有,翻译质量也不均衡。这是严重影响中国戏曲“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曲花园版《浮生六记》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园内许多演出场所都安装了中英文字幕,有的嵌入花窗,有的站在假山脚下,与情节场景完美结合。英文字幕由郭然翻译,他是一位精通中文的英国人,擅长中国昆曲。这些精通中国文化和汉语的汉学家不仅熟悉西方受众的心理,而且在外语表达方面也有着先天的优势。邀请他们加入中国戏曲翻译团队,无疑是中国文化“乘船出海”的明智之举。

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许多中国戏曲经典剧目已经流传了几个世纪,但在西方国家仍不太出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暴露的太少了。昆曲《浮生六记》的园林版本不同。当它出生不到一岁时,它已经赢得了出国和在世界舞台上表演的机会。2019年7月,该剧被中国演艺产业协会主办的“聚焦中国”评选,并受中国文化旅游部外联局委托,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亮相。它还代表苏州在法国巴黎进行文化交流。

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昆曲《浮生六记》的园林版本不同于近年来的许多新剧。虽然它不是一部有传承的经典剧目,但从昆曲的声腔范围来看,它仍需不断完善,而目前的高价票也震慑了一些观众,其“引进”和“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的确独具匠心,尤其是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花束也怕巷子深”的情况下,值得其他剧种借鉴。(朱令)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3月30日,07版)

(原标题:本期《浮生六记》演出《国际模特》)

责任:张静文

标题:园版昆曲《浮生六记》表演“国际范”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