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64字,读完约6分钟

为筹备今年6月13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品多、美团、快手等网络平台正在大力“升级”、“打造”一些消费者已经开始欣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由文化旅游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支持地方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和生产,开辟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而引入电子商务平台、解决非物质文化产品销售难题、有效扩大消费、沟通供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则开辟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传统品牌成为“网络销售”专家

拥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167年历史的布鞋、142年历史的全聚德烤鸭和133年历史的茶馆吴玉台都开设了网店,成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现场“专家”。

吴玉台、稻香村、五房寨、全聚德、狗不理、同仁堂、内联生、瑞池巷等。每一个知名老字号背后都是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老字号非遗产品,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热点。

阿里巴巴的《淘宝非传统老字号2019年增长报告》显示,2019年,老字号淘宝的现场销售额同比增长800%,其中“80后”和“90后”成为主要消费者。一方面,老字号与新的消费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非传统技能也获得了新的传播。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贫困地区的许多非传统产品也逐步进入了现代消费的“主战场”。满族剪纸、苗族银饰、彝族刺绣、壮锦、临夏砖雕等非传统产品不仅是电子商务平台上的“新产品”,也是扶贫和就业致富的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电子商务时,酒香不怕巷子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怕长途跋涉。从小众到大众,从深闺到市场,越来越多源于生活的非传统产品贴近并被消费者所欣赏。

我国非遗产品种类繁多,涵盖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以传统工艺为主的非遗产品,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符合当今多元化、个性化、个性化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将顺应潮流,利用主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传承人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帮助非基因传承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巩固扶贫成果

"没有银,没有花,没有女孩,没有衣服,没有银,没有服装."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位于贵州省偏远山区,是一个著名的“银匠村”。几年前,受交通、市场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工作比玩银器更有利可图。大多数银匠外出工作。“银匠村”变成了“0+心村”。两年来,地方政府着力加强“非遗产扶贫就业作坊”建设,采取“合作社+作坊+贫困户”模式经营银饰锻造和非遗产旅游。现在村子里响起了银首饰锻造和锤击的“叮当”声。一些银匠一天能挣300到400元。来自该村41户人家的164人已经脱贫,许多年轻人回到银器厂工作。“0+心村”又变成了“银匠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然而,受年初疫情的影响,庙乡“荒芜”,游客数量急剧下降。一些继承人“一无所有”。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给了他们希望。苗族银匠潘满怀期待地说,贵州偏远地区的苗族银器与城市消费直接相关,扩大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当地传承人的收入,给了每个人一个“定心丸”。

许多贫困地区拥有丰富的非传统资源,当地人依靠传统手工艺品来寻找工作和增加收入。据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通过电子商务连接城乡,让传统手工艺品以低廉的价格走进城市千家万户,在满足普通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扶贫的双赢。

据统计,目前,文化旅游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支持当地建设了2000多个“非遗扶贫就业讲习班”,带动了2200多个非遗项目,培训了近18万人,带动了50万人就业,其中20多万户有证利卡贫困家庭脱贫。为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各地也加强了对传承人的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使许多偏远地区的手工业者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了解消费市场需求,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市场中获取收入,从而打开了文化扶贫的“最后一米”。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非遗产扶贫和旅游扶贫是文化扶贫的两大亮点。非传统在促进就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文化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有助于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成果,并通过购物过程刺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生产。帮助广大非遗人口、项目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作室和非物质相关企业克服疫情影响,促进恢复工作和生产,促进社会消费,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丰富的非遗产产品、精美的图片、精美的搭配和精心的设计……在“非遗产购物节”的统一标识下,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的文化氛围正在到来。

传统节日中的汤圆、粽子、青团,传统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龙舟、龙头、灯饰,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笛子、笛子、芦笙,传统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面具、木偶、皮影戏,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中药产品,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油、盐、酱油、醋茶的制作工艺...本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电子商务平台上展示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将让人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体验中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每一件非传统产品都像一把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让消费者感受到手工作品的美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和精神密码,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信心。

“消费者受益的继承者,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使消费者受益。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部委员刘认为,非遗产是在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再造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销售、网上交流、网上展览等各种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和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尊重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能,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享受文化营养,从中汲取文化力量。(张玉玲)

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责任:叶壮

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扶贫的双赢

地址:http://www.5xnr.com/teqxw/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