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9字,读完约2分钟

这些天,在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所仁寿基地,劳动赶走了早春的寒意。一些研究人员正忙着除草,一些人正驾驶着旋转式耕作机在试验场翻地。他们正准备在三月底播种玉米。

仁寿基地不仅种植玉米,而且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大豆一段时间。玉米和大豆可以在不增加土地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土地配置来增加产量吗?自2002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的杨文宇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

如何在实现机械化种植的同时实现玉米和大豆的高产合作,是杨文宇团队面临的一个难题。

玉米和大豆套种属于高、低作物。按照传统的种植方法,由于缺乏光资源等原因,大豆倒伏严重,产量极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文宇的团队提出了带状复合种植的新理论,形成了以“品种选择、行距扩大、穴距缩小”为核心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实现了套种高低作物的协调高产。

据了解,大田玉米和大豆通过复合种植优化配置后,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4100-4600株,相当于单个玉米的密度。大豆的密度约为每亩10000株,是单个大豆密度的70%以上。从2003年到2018年,这种种植模式已经在四川、重庆等地推广到7000多万亩。数据显示,与纯玉米种植相比,玉米基本上没有减产,在同一亩土地上可以收获100多公斤大豆。

创新故事: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增加产量但不增加土地

针对玉米和大豆套种不能实现机械化的难题,杨文宇的团队与农机公司合作,开发了适合带间套种的播种施肥机、喷雾机和收获机,最终实现了整个种植过程的机械化,使原本低效的套种模式更加高效。在这种种植理念下,该团队还开发了一种混合青贮技术,即将玉米和大豆粉碎、包装、发酵制成青贮饲料,为解决高原地区冬春季牦牛饲料短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创新故事: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增加产量但不增加土地

杨文玉说,玉米和大豆生产的协调发展对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优化技术,做好培训工作,打造高标准示范模式,推动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余士南、张俊贤)

《人民日报》(第19版,2020年3月9日)

(原标题: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增加产量但不增加土地(创新故事))

责任:张静文

标题:创新故事:玉米和大豆一起生长,增加产量但不增加土地

地址:http://www.5xnr.com/teqkj/2541.html